×
扫描二维码,添加神盾客服。

市内快速上门维修

建筑防水材料市场乱象调查
神盾
神盾官网
一、新房未入住,墙面已渗水市民张先生去年在杭州买了一套新房。今年初刚装修完,还没搬进去,就发现客厅墙面出现大片水渍。他用手一摸,墙皮潮湿,轻轻一抠就脱落。物业检
神盾

一、新房未入住,墙面已渗水


市民张先生去年在杭州买了一套新房。今年初刚装修完,还没搬进去,就发现客厅墙面出现大片水渍。他用手一摸,墙皮潮湿,轻轻一抠就脱落。物业检查后说,是楼顶防水层出了问题。


这种情况并不罕见。记者在多个城市走访发现,许多新建住宅、办公楼、商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。北京朝阳区某写字楼刚交付半年,三楼办公室天花板滴水,员工只能打伞上班。广州一处新建小区,地下车库每逢下雨就积水,业主称“像进了水族馆”。


渗水直接影响居住和使用。更严重的是,长期潮湿会腐蚀钢筋,削弱建筑结构。有专家指出,建筑漏水是导致混凝土老化、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
防水本该是建筑的基本保障。但现实是,大量建筑在投入使用不久后就出现漏水。问题出在哪里?记者展开调查。


二、防水材料真假混卖


防水材料是防漏的第一道防线。市场上常见的有沥青卷材、高分子涂料、聚氨酯等。正规产品需通过国家质量检测,达到抗渗、耐老化等标准。


但记者在河北某建材市场暗访时发现,不少商家在卖假货。一家店铺老板称:“你要国标料,价格高。要便宜的,我这有‘同款’,外观一样,成本低一半。”


所谓“同款”,其实是用回收废料加工的劣质产品。工人将废旧轮胎、塑料袋、沥青渣混合加热,制成防水卷材。这种材料短期内看不出问题,但两三年后就会开裂、粉化,完全失去防水功能。


更有甚者,直接贴牌造假。同一款产品,包装印着大品牌名称,但封口粗糙,生产日期模糊。有经销商承认:“这些都是小厂仿的。真货要进货渠道,我们拿不到。”


电商平台情况更复杂。记者在某网购平台搜索“防水涂料”,价格从每公斤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。低价产品月销量过千。点开评论区,许多买家留言:“刷完一个月就裂了”“味道刺鼻,怀疑是废料做的”。



三、施工环节偷工减料


材料只是基础,施工决定最终效果。按规范,防水施工需清理基层、涂刷底漆、铺设卷材或涂膜,每道工序都有标准。


但实际操作中,很多工程为了省事省钱,随意简化流程。一位有十年经验的防水工人说:“按规定要刷三遍涂料,每遍干透再刷下一遍。现在为了赶工期,一遍还没干就刷第二遍。这样根本防不住水。”


卷材铺设也常出问题。接缝处必须热熔焊接,确保密封。但有些工人图快,只用胶水粘贴,甚至直接搭接不处理。雨水从缝隙渗入,顺着墙体流到室内。


还有工程减少用料。设计要求每平方米用3公斤涂料,实际只用1.5公斤。涂层太薄,起不到作用。有项目经理透露:“甲方给的钱少,我们只能压缩成本。材料省一点,人工少用一点,账面上好看。”


更危险的是“阴阳合同”。合同上写使用某品牌正品材料,现场却换成杂牌货。监理来检查时,临时换上真货拍照,过后再撤掉。这种做法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。


四、检测验收形同虚设


防水工程完工后,需进行闭水试验和质量验收。标准做法是蓄水24小时以上,观察是否渗漏。


但在很多项目中,这项测试被走过场。一位监理人员说:“开发商催着交房,我们只能象征性放点水,看几分钟就放掉。根本测不出真实情况。”


检测机构也存在问题。部分第三方公司与施工方有利益往来。只要付钱,就能出合格报告。有防水公司负责人坦言:“我们和几家检测单位熟,报个数据,他们直接盖章。从不现场取样。”


政府监管难以覆盖所有项目。住建部门人手有限,主要抽查重点工程。大量中小型楼盘、自建房基本处于监管盲区。一次执法检查中,工作人员在工地抽取三份防水材料送检,结果全部不合格。但此时房屋已封顶,整改成本极高。


五、小作坊生产普遍存在


劣质防水材料大多来自小作坊。这些厂子藏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,没有正规厂房,设备简陋。


记者暗访了山东某地的一个生产点。院子角落堆满黑色废料,工人用大锅加热搅拌,冒出刺鼻气味。成品卷成卷,贴上标签,就可出厂。老板说:“一吨废料才几百块,做成卷材能卖三四千。一车能赚上万。”


这些作坊没有营业执照,也不纳税。生产过程无环保措施,废水废料直接排放。周边居民反映,夏天不敢开窗,空气里全是焦油味。


执法部门曾多次打击。但这些厂子流动性强,查一次就换个地方。有执法人员无奈表示:“我们前脚走,他们后脚就恢复生产。罚点钱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。”


六、行业标准执行不力


我国对防水材料有明确国家标准。比如GB 18242规定了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。合格产品需通过拉力、延伸率、耐热性等多项测试。


但标准在执行中大打折扣。一方面,检测项目多,成本高,很多工程不送检。另一方面,标准更新慢,跟不上新材料发展。一些新型伪劣产品钻了空子,检测时勉强合格,实际使用中很快失效。


地方标准也不统一。有的省份要求高,有的则宽松。企业为降低成本,把产品销往监管弱的地区。有销售人员说:“北方某省查得松,我们主推低价款。南方严格,就卖高端线。”


招投标制度也助长了低价竞争。很多项目采用“最低价中标”,企业为了中标,只能压低报价。材料和施工成本被一再压缩,最终牺牲的是质量。




七、维修市场乱象丛生


建筑漏水后,业主往往找人维修。但维修市场同样混乱。


街头常见“防水补漏”小广告,电话一打,工人上门。这些人多数没有资质,工具简单,手法粗糙。常见做法是墙面打孔注浆,不管结构是否受损,一律灌胶。


有业主反映,花了几千元做防水,结果越修越漏。一位维修工私下说:“我们就是赚一次钱。修不好?再叫别人来修呗。”


更有甚者,故意制造问题。有报道称,个别维修队先在屋顶钻孔放水,造成漏水假象,再上门“解决”,从中牟利。


正规维修公司收费高,流程长,很多业主嫌麻烦,宁愿找“游击队”。这反过来挤压了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。


八、企业转型面临困境


一些正规企业试图改变现状。他们投资研发环保材料,建立标准化施工队伍,提供长期质保。


但转型不易。高品质材料成本高,售价贵,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。一家企业负责人说:“我们的产品寿命十年以上,但客户一看到价格就摇头。宁可买便宜的,三年换一次。”


施工队伍管理也难。防水工流动性大,培训成本高。公司花了钱培训,工人干几个月就跳槽。有企业尝试推行“自有工人”模式,但人力成本飙升,难以持续。


品牌建设需要时间。消费者对防水不了解,分不清好坏。很多人只看价格,不看性能。企业投入大量广告,效果却不明显。


九、监管部门开始行动


面对乱象,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。


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开展建材质量专项整治。重点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防水材料的行为。在河北、河南等地查封多个黑窝点,查获劣质卷材上千吨。


住建部要求加强工程质量管理。明确防水工程必须纳入竣工验收内容。对发生严重渗漏的项目,追究设计、施工、监理责任。


部分城市试点“防水质量保险”。开发商投保后,房屋漏水由保险公司赔付。倒逼企业选用合格材料,规范施工。


行业协会也在推动自律。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发布“信用企业名单”,鼓励采购方优先选用。同时组织技术培训,提升工人技能。


十、用户声音值得倾听


在所有环节中,最终使用者的感受最直接。


一位小区业主说:“我们交了房价,就该住上不漏水的房子。现在还要自己花钱修,不合理。”


有物业经理抱怨:“每年维修基金大头都用在防水上。开发商建的时候不用好材料,给我们留下烂摊子。”


还有建筑设计师无奈表示:“我们选了好的防水方案,可到了施工阶段,全被改了。甲方说预算不够,只能换便宜的。”


他们希望政府管得更严。也希望信息公开。每栋楼用的什么材料,谁施工的,能不能查到。出了问题,能追责到人。